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推出】无性吸引友善相处指南|性别梦

性别梦 性别梦GenderDream
2024-11-16

此前,原无性吸引之声机构发布了1-4季的《与无性吸引朋友的相处手册》。


第一季《相处手册》对关于无性吸引者自我认同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阐明,为相关人际交往过程提供了一些最基本的建议。


第二季《相处手册》对无性吸引者和无浪漫吸引者的亲密关系进行了探讨,为与无性吸引者和无浪漫吸引者建立亲密关系提供了一些想法。


第三季《相处手册》关注日常生活社交场景,探讨如何与无性吸引者更友好、更愉快地相处。


第四季《相处手册》则关注集体活动中的无性吸引者。


我机构承接该项工作,于今年国际无性吸引日发布根据前述手册整理、修订而成的《无性吸引友善相处指南》,以期为社群内外伙伴们的友善相处提供些许帮助。


原无性吸引之声《相处手册》的第一季由田和茜茜写作,第二至四季由田写作,特此致谢!


因行文及整合仓促,加之我们认识的浅薄,本指南存有疏漏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读者不吝批评斧正。


壹 自我认同


1

「你不会是同性恋吧?」


甲最近十分疑惑,不明白「喜欢」是什么感觉,于是向他的好兄弟乙请教。


甲问乙:「你说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啊?」


乙回答:「就是想和她发生性关系呗。」


甲想了想,摇头说:「可是我觉得我没有这种想法。我只是很想和她待在一起,和她聊天,和她一起做饭,和她一起出去玩什么的。」


乙却说:「这不叫喜欢吧?你是不是不喜欢女生,而是喜欢男生啊?你不会是同性恋吧?」


甲很生气,立马否认:「才不是呢!你什么都不知道!」


分  析


故事中,虽然甲还没有形成对于无性吸引的自我认同,但从他对「喜欢」的疑问中可以看出,他已经处在探索性吸引倾向的过程中,并且因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表现而感到疑惑。


此时甲选择向身边人询问其想法,希望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解答自己的疑惑,这是探索中很正常也很重要的一步。


但甲询问的对象显然没有给出好的答案,还冒犯了甲。


首先,从乙认为「喜欢一个人=想与其发生性关系」之中可以看出,乙将爱情等同于性;而事实上,爱情、亲密关系包含的不止是性,更有浪漫吸引、责任、信任、承诺等等。


其次,乙简单地将人群划分为了「异性恋」和「同性恋」。


当甲作为男性表达了自己对女性没有性欲的意思后,乙就粗暴地认为甲不喜欢女性,从而得出甲是同性恋的结论,并以很没有礼貌的方式直接向甲提问,这是对甲真实感受的质疑和否定,很冒犯甲。


爱情并不等同于性,爱情与性也不是必然交叉。人们的性吸引倾向、浪漫倾向也是多元的,被看见、被承认的不应该只有「异性恋」和「同性恋」。


另外,在人际交往中,随意推断和揣测别人的性吸引倾向、浪漫倾向是非常不礼貌、不尊重的行为,会冒犯到对方的感受,这是需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谨慎注意的。


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2

「你确定不是性冷淡吗?」


丙在确定了对于无性吸引的自我认同后,决定向好朋友丁出柜。


因为在之前的探索过程中,丙也和丁交流过自己的困惑,所以这天两人见面后,丙就直接对丁说:「我终于找到答案了,我现在认同自己是无性吸引者。」


丙本来以为丁会理解自己,没想到对方却说:「真的吗?你要不要再好好想一想啊?你确定不是性冷淡吗?要不要去医院看一看啊?」


丙听了之后很伤心,因为就连最好的朋友也不能理解和接受自己作为无性吸引者的认同。


分  析


丙经过探索后确定了对于无性吸引的自我认同,而能够认同自己、接纳自己本身就是很棒的事情。


然而,丁作为朋友,并没有理解和接受丙的自我认同。


一则,丁的反问「真的吗?」,表达了其对丙自我认同的质疑,这可能会让丙感觉到,在丁的潜意识中,无性吸引是作为「不正常」而存在的。


二则,丁在质疑丙无性吸引认同的基础上,还进一步质疑无性吸引就是性冷淡,甚至让丙「去医院看一看」,这是对丙自我认同的完全否认,更是对无性吸引者的不理解,不认同。


丙选择向丁出柜,正是出于对丁的信任,但丁对丙自我认同的质疑和对无性吸引的否认,会让丙感到不被理解,不被接纳,不被信任,不被尊重。


这在伤害丙的同时,也很可能会破坏两人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无性吸引不等于性冷淡——前者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不到性吸引,没有和别人发生性关系的内在欲望」,而后者则是「有性欲,但比较冷淡或唤起有困难」。


另外,在人际交往中,质疑和否认别人的自我认同是很不尊重对方的行为。


当一个人真诚地表达自我认同时,其更希望收获的是理解和接纳,而不是质疑和否定。


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


3

「你不是对性不感兴趣吗?」


小戊自我认同为无性吸引,之前已经向朋友小己出柜。


一次小己去小戊家里,发现了小戊放在床头的自慰小玩具。


小己感到十分疑惑,并问小戊:「你之前跟我说你是无性吸引者,那你不是对性不感兴趣吗?」


小戊解释道:「不是啦!对我来说,这只表明我不想和别人发生性关系。」


小己还是似懂非懂,小戊便耐心地向小己科普了无性吸引群体对性的感受,而这也让小己加深了对无性吸引的理解。


分  析


小己对小戊发出的疑问在生活中很常见,「无性吸引者对性不感兴趣」是很多人的固有印象。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相信每一位无性吸引者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


无性吸引通常指一个人不会感受到性吸引,或是不会对于发生性关系具有内在的欲望。


同时,无性吸引社群也包含无性吸引光谱上的多元认同,包括灰色性吸引这样介于无性吸引和有性吸引之间的「灰色地带」。


那么,无性吸引者是否有性欲?是否会自慰?是否会有性幻想?是否会和别人发生性关系?


类似的很多问题,是人们常常向无性吸引者发出的疑问,而这些问题都没有固定的答案,每位无性吸引者对此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给出多元的回答。


我们拒绝对无性吸引的刻板印象(比如「无性吸引就是对性不感兴趣」),同时自我认同为无性吸引,也不代表着「放弃对性的自由探索和感受」。


故事中的小戊向小己解释了无性吸引者对性的多元感受,而小己在听了小戊的解释后也打破了对无性吸引者的刻板印象,加深了对无性吸引的理解,从而能够在和无性吸引者相处的过程中,拥有更加理解和接受的心态。


一方面,无性吸引者希望其自身的多元化能够被尊重,而拒绝被贴标签。


另一方面,无性吸引者也可以像小戊一样,在遇到别人的疑问时,真诚地表达自我,主动去破除外界对无性吸引者的刻板印象。


Photo by Ruan Richard Rodrigues on Unsplash


4

「你怎么也会喜欢别人呢?」


小庚是一名无性吸引者,最近有了喜欢的人,想和情感经验丰富的朋友小辛交流之后的做法;而在这之前,小庚已经向小辛出柜,表明了自己的无性吸引认同。


小庚问小辛:「我最近喜欢上了一个人,你觉得我之后该怎么办啊?」


小辛没有回答小庚的问题,而是反问道:「你不是无性吸引吗?怎么也会喜欢别人啊?」


小庚连忙向小辛解释:「无性吸引和喜欢别人是没有关系的!」接着,小庚又向小辛科普了性吸引倾向和浪漫倾向的区分。


小辛这才理解,原来无性吸引和喜欢别人也可以共存。


分  析


小辛对小庚的疑问也是生活中很常见的对于无性吸引者的印象——「无性吸引者不会喜欢任何人」。


而实际上,「无性吸引」和「喜欢别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无性吸引」强调的是性吸引倾向,无性吸引者只是对于发生性关系没有内在的欲望。


而「喜欢别人」强调的是浪漫倾向,指的是浪漫吸引的性别方向,包括泛性/双性/同性/异性/……浪漫吸引,也包括无浪漫吸引。


性吸引倾向与浪漫倾向没有必然的联系;无性吸引者和无浪漫吸引者之间虽然有交叉,但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很多人的「无性吸引者不会喜欢任何人」的认知,其实更适合描述无浪漫吸引者——其从不或极少经历内在的浪漫吸引,或者以一种不符合社会常规期望的方式经历浪漫关系。


无性吸引群体中,有些人渴望建立浪漫关系,也有些人同时是无浪漫吸引者。


性与浪漫并无绝对关联。无性吸引者通常将性与浪漫区分,也希望能够被理解,被尊重。


注:在该场景中,我们想要表达的「喜欢」是传统意义上具有浪漫含义的喜欢,而非感官吸引等。


Photo by El Salanzo on Unsplash


5

「你只是还没遇到合适的人罢了」


小壬是一名无性吸引者。在一次朋友聚会中,小壬跟几位朋友出柜了。


几位朋友面面相觑,像是约好了一样开始劝说小壬。


一位朋友说:「可是你现在年龄还小,才20岁,怎么能确定呢?」


另一位朋友接着说:「是啊,而且你可能只是还没遇到合适的人罢了,等你遇到肯定就不会这么说了。」


还有一位朋友点头赞同另外两人的说法,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可能是你要求太高了,所以才单身到今天,现在还认同自己是无性吸引。」


小壬很难过,因为其本以为会得到朋友们的理解,但对方却各自猜测和质疑着自己的自我认同。


分  析


小壬确认自己对于无性吸引的自我认同并向朋友出柜,是一种勇敢和信任对方的行为。


小壬希望将真实的自己展现给朋友,并得到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可朋友们显然让其失望了。


无论是「年龄还小」「没遇到合适的人」还是「要求太高」,虽然角度不同,但都是对于小壬自我认同的猜测和质疑。


朋友们提出自己的猜测,可能是出于对无性吸引的不了解,也并没有恶意;但小壬的感受必然是非常复杂的。


一方面,确认并表达自我认同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小壬却受到了最信任的朋友们的猜测和质疑,这会让小壬感觉到不被理解、认可和接受。


另一方面,即使小壬在理性上知道朋友们没有恶意,但朋友们的猜测和质疑仍然可能会让小壬觉得,无性吸引被朋友们视为「不正常」,所以当其表达自己是无性吸引者后,朋友们才会为其找各种「否认的借口」,这更让小壬感到受伤。


小壬的朋友们提出的猜测和质疑,相信也是很多无性吸引伙伴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我们感到难过的同时,也常常感到无奈,因为否认这样的猜测和质疑往往是困难的,一再的解释也往往被视为是「无凭无据」的。


但我们还是想要说,确认自我认同和出柜都是严肃的事,更是对于对方的信任。我们希望得到的是理解和支持,而不是猜测和质疑。


Photo by Rémi Walle on Unsplash


6

「你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呢?」


小癸一直非常困惑,为什么自己对和别人发生性关系不感兴趣。小癸的朋友总是劝其去尝试一下,而小癸的内心非常抗拒。


这天,小癸偶然间看到了「无性吸引」的概念,这才终于明白,原来自己并不是不正常,也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人。


小癸找到了归属感,并很高兴地向朋友分享自己的发现:「我最近发现了无性吸引这个概念,完全说出了我的感受。我现在认同自己是无性吸引了,也不会有困惑了!」


朋友有些着急:「你怎么就认同是无性吸引了呢?都不试一试怎么知道会不会喜欢呢?」


小癸也急了:「我都说了很多次我不感兴趣了,你总让我试一试,你们异性恋怎么不和同性试一试啊!」


两人之间的争吵愈演愈烈。


分  析


小癸确认了对于无性吸引的自我认同,解答了内心的困惑,找到了归属感,这是非常棒的。


而朋友却并不理解和接受小癸的内心感受和自我认同,反复提出让小癸去试一试,甚至在小癸确认并表达了自我认同之后,仍然坚持让其「试一试」的想法。


首先,小癸作为无性吸引者,对与别人发生性关系并不感兴趣,试一试对其来说本来就是违背内心感受的事情。


其次,朋友对于小癸的质疑其实传达了这样一种态度——因为没有尝试过,所以小癸并没有理由和证据确认对于无性吸引的自我认同,而这恰恰是对小癸内心感受的否定。


朋友对小癸提出「试一试」,相信很多无性吸引者在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建议」。


但我们想说的是,我们拒绝接受「试一试」的建议,我们也并不认同「没有尝试过性的人,都没有资格谈喜欢或厌恶」的想法。


我们希望能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也希望内心的感受得到尊重和认可。


Photo by Tiago Felipe Ferreira on Unsplash


7

「你一定是经历过创伤吧?」


小天自我认同为无性吸引,之前已经向朋友小干出柜。


这天,两人因为时事热点聊起了关于性侵的问题,并且讨论激烈。


讨论结束后,小干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对小天说:「你之前对我说过你是无性吸引者,一定也经历过这种创伤吧?」


小天连忙解释道:「有没有受过创伤和自我认同为无性吸引是没有关系的!无性吸引是一种性吸引倾向的认同,而不是创伤的后遗症。」


小干听了小天的解释,明白自己误解了:「对不起,是我误解了,这下我明白了!」


小天感受到小干对自己,还有对无性吸引的误解转变为了理解,也非常开心。


分  析


当小干向小天提出「你一定经历过创伤吧?」的疑问时,其表达的是这样一种默认的态度:


「『正常人』应该是接受并喜欢与别人发生性关系的,而无性吸引者应该是经历过创伤的,从而才对与别人发生性关系不感兴趣。」


这对于无性吸引者的自我认同无疑是一种否认。


首先,并不是每个人都接受并喜欢与别人发生性关系,这不是区分正常与不正常的标准。


其次,无性吸引者的自我认同与创伤经历并无关系,也并不来源于一些糟糕的外界因素,而更强调的是自我的、内心的感受。


正如小天所说「无性吸引不是创伤的后遗症」,同样我们也想说,「无性吸引不是被迫无奈的选择」「无性吸引不是一种恐惧」「无性吸引不是一种防御机制」。


故事中,小天以温和友好的方式回答了小干的疑问,向小干澄清了无性吸引与创伤经历的关系,而小干也能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误解,改变自己的态度,最终双方共同推进了这段关系的发展。


Photo by Carli Jeen on Unsplash


贰 亲密关系


8

无性吸引者会有亲密关系吗?


无性吸引者会建立亲密关系吗?


如果有的话,这种亲密关系会是怎样的呢?其伴侣也是无性吸引者吗?


分  析


首先,每个人对亲密关系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或进入婚姻,或坚持独身主义,或和伴侣同居,等等。


这与个体的无性吸引自我认同没有必然联系。


所以,无性吸引者可能会建立亲密关系,也可能不会,这取决于其个人的想法和选择。


如果无性吸引者选择建立亲密关系,那么这种亲密关系通常也是建立在关系中双方的想法和需求之上的。


一方面,无性吸引者的亲密关系可能确实存在不同之处,但我们也不能用刻板印象去描述这种亲密关系到底为何,比如一定是无性的,一定会在性的问题上发生矛盾,等等。


另一方面,其实无性吸引者的亲密关系在很多方面与大众也并没有本质差异,比如可能都是给予爱和收获爱的双向过程,都对于对方有一定的依赖,都能够彼此信任和承诺……


另外,无性吸引者的伴侣并非一定是无性吸引者,其对于伴侣的选择同样出于自己的想法和自我认同。


即使无性吸引者与有性吸引者成为伴侣,在共同努力下,双方也可以很好地建立亲密关系,很好地相处。


总而言之,无性吸引者是否会建立亲密关系,会建立怎样的亲密关系,会选择怎样的伴侣……这些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


而能回答这些问题的,只有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个体本身。


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9

我要向我的伴侣出柜吗?


我是一名无性吸引者,最近进入了一段亲密关系。


我害怕向伴侣出柜之后,伴侣会不理解,不接受;又担心我对于无性吸引身份的不坦诚,最终会在亲密关系中引起误解和矛盾。


所以我很纠结,到底要不要向我的伴侣出柜?


分  析


作为无性吸引者,我们与伴侣对于性的想法和需求很可能是存在差异的,而这需要双方进行沟通解决,才有可能达成彼此都满意的结果。


如果无性吸引者对伴侣隐瞒其自我认同,一方面可能会引起伴侣的不理解和不安全感,长久以来可能会造成双方的误解和矛盾,为亲密关系埋下隐患。


而另一方面,因为害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无性吸引者自身可能也会为了照顾伴侣的想法和需求而委曲求全,压抑真实的自我。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其实对亲密关系的长期发展都是不利的。


真诚是亲密关系最根本的相处之道,在伴侣面前表达真实的自我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害怕伴侣的不理解、不接受而不向伴侣出柜,很可能反而会进一步加深彼此的不理解,与亲密关系的初衷背道而驰。


那么,我们或许可以提前做好准备,用一种更加平和的方式向伴侣说出自己的无性吸引认同,并为伴侣科普关于无性吸引的知识。


这样两人可以及时进行沟通和理解,而不要等到问题暴露或矛盾激化,才去思考和解决出柜的问题。


以上对于是否出柜的认识,只是笔者个人的看法。


笔者想要强调的是,大家不要因为害怕和顾虑而选择不表达,也不要试图通过自己的委曲求全来成全和维持亲密关系。


大家如果决定向伴侣出柜,一定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选择更好的表达方式。


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10

拒绝亲密接触=不够爱?


我是一名无性吸引者,一直以来都比较排斥和伴侣的亲密接触,但伴侣总是因此而抱怨我不够爱TA,我该怎么办呢?


分  析


在这个问题中,无性吸引者和其伴侣对于亲密接触的感受和认知是存在差异的。


我们并不否认,亲密接触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有些无性吸引者可能会比较排斥一些亲密接触,但这并不代表其不够爱伴侣,只是其排斥将亲密接触作为表达爱的方式而已,而这些伙伴依然可以通过言语、对伴侣的关心和照顾等等来表达爱。


伴侣对我们产生「不够爱」这样的抱怨,可能是因为其没有理解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内心不够有安全感。


更进一步,伴侣可能因为我们对亲密接触的排斥,认为自己不够有吸引力,并感到自卑。


久而久之,这些都会成为亲密关系中的问题。


我们能做的,一方面是与伴侣进行真诚沟通,将自己对亲密接触的想法和理解告诉伴侣,同时倾听伴侣对亲密接触的理解,争取达成对亲密接触的一致认识。


另一方面,我们如果比较排斥通过亲密接触的方式来表达爱,也可以更多地通过其它方式向伴侣表达爱,让对方感受到足够的爱和安全感。


在亲密关系中,表达爱能够带给双方更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而重要的是,双方要能够理解彼此表达爱的方式,以适合的方式表达爱,并感受彼此的爱。


Photo by Christian Wiediger on Unsplash


11

怎样更好相处?


我是一名有性吸引者。我的伴侣在我们建立亲密关系后对我出柜了其无性吸引身份,我也能够理解对方。


那么,我怎样做可以更好地发展我们的亲密关系呢?


分  析


首先,无性吸引者能够完成自我认同,在与有性吸引者建立亲密关系后向其出柜,并且该伴侣也能够认可和理解无性吸引者的自我认同,这是非常棒的事情!


在无性吸引者与有性吸引者的亲密关系中,最大的差异可能就是双方对于性的需求和感受。


有性吸引者基本上对于性会有需求,而无性吸引者对于性的感受却是十分不同的:可能非常排斥发生性关系,也可能可以接受发生性关系。


所以,在不同无性吸引者和有性吸引者的亲密关系中,这一差异就需要根据关系中双方的感受进行沟通,互相理解,最终或许也都要有所妥协,以此来达成一致。


在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人——我们所爱的是对方,是一个完整且立体的人。


一方面,伴侣对无性吸引者这一自我认同的理解和尊重,无疑会让其感觉到非常温暖和感动。


但另一方面,无性吸引身份只是其自我认同中的一小部分,并不能代表其整个人的存在。


所以无性吸引者的伴侣也不需要过于注意或顾忌,放大该身份带来的影响,而只需按照最自然的方式与其相处即可。


Photo by Nick Fewings on Unsplash


叁 人际社交


12

真心话大冒险游戏中的无性吸引者


小赵参加了初中同学的聚会。饭后,久未谋面的同学们提出玩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这样既可以活跃气氛,又可以对彼此加深了解。


小赵有些紧张,因为其自我认同为一名无性吸引者,但其并不想在同学聚会的场合中出柜。


考虑到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性质,小赵害怕会被问到一些与感情经历、性经历相关的问题,而自己无法回答也不想回答,这可怎么办?


无论如何,小赵也不想不礼貌地直接离开,于是还是留下来和同学们一起玩起了真心话大冒险。


果然,小赵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同学们问起了小赵的感情经历和性经历。


小赵试图拒绝回答,同学们却在旁边或开玩笑或起哄,这让小赵一时间非常无措。


分  析


我们先不谈这一场景是否冒犯无性吸引者的问题,当同学们以开玩笑或起哄的方式来回应小赵的拒绝回答时——无论小赵是以怎样的原因拒绝回答——其实都已经冒犯到了小赵,伤害了小赵的隐私权和自尊。


在这里,或许会有人反驳:“问到其他同学的感情经历和性经历,TA们都说了,怎么到你就是伤害隐私权和自尊了呢?”


事实上,每个人对于隐私的界定各不相同,而感情经历和性经历本来就是非常私人化的事情,不少人将其划为隐私的范畴而不想要暴露给别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们不能因为有人愿意将自己的感情经历和性经历分享出来,就认为这些对所有人来说都不是隐私。


我们需要尊重每个人的隐私,也需要尊重每个人将什么视为隐私。


小赵作为无性吸引者,对于感情、对于性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想法、感受和认同,同时也可能更为看重这方面的隐私,更难以表达自己的经历。


而在受到同学们的起哄和开玩笑后,小赵也可能对此更为敏感,受到伤害。


Photo by Kelsey Chance on Unsplash


在这里,或许又会有人反驳:“小赵既然作为无性吸引者而受到伤害,那可以直接向大家说明自己的想法啊,这样别人大概就不会开玩笑或者起哄了吧。”


首先,向别人出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不仅需要出柜者本人的准备——无论是心理层面还是内容层面——还需要被出柜者的尊重、理解和认同。


这些都需要出柜者本人综合考虑,使得出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困难。


其次,无性吸引的自我认同常被视为个人隐私,是否向别人出柜、向谁出柜、何时出柜等,都是个人的选择和意愿。


最重要的是,出柜并不是我们尊重无性吸引者的前提。


我们需要尊重的也不只是无性吸引者,而是每一个人——即使我们不知道其自我认同,都应当无条件地尊重其在当下的意愿和诉求。


那么,在不了解别人的自我认同,也不知道别人对于隐私的想法时,我们在社交场合该如何行动呢?


从原则角度,本指南认为,首先,我们即使不知道在场的是否有无性吸引者,都应该试着放下有性吸引的视角。


这不仅是对可能存在的未出柜的无性吸引者的尊重,更是对无性吸引本身的尊重,对性多元的尊重。


其次,我们应当掌握社交的尺度,尊重别人想要保有的隐私,即使是在游戏中,也不能将“游戏不当真”作为侵犯别人隐私的借口。


最后,我们应当时时怀着尊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遇到问题时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争取将对彼此的误解、伤害减少到最小。


从更具体的场景出发,如果是在上述同学聚会的场景中,我们可以选择更友好的方式进行同学之间的交流——进行简单且自由参与的日常对话,或是在征求所有人的意见后对游戏进行选择,保证让每个人都能够无所顾虑地参与其中。


在各种各样的社交场景中,变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变的是,我们总是需要秉持着尊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以此为前提与别人互动和相处,而对于无性吸引的尊重,就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视角。


Photo by James A. Molnar on Unsplash


13

性解放与无性吸引者


小赵参加了一场关于“性解放”的分享会。


分享会结束后,小赵听到身边的人在讨论,其中小钱对小孙说:“看来以后见面,不用再问‘今天你吃饭了吗?’,可以改问‘今天你高潮了吗?’。”


小赵作为无性吸引者,听到小钱的话,感到一阵不适,于是下意识地上前去反驳小钱:“这样问会不会不太合适啊?总感觉有点冒犯对方。”


小钱回答:“你不是刚参加完分享会吗?态度怎么还这么保守?现在都提倡性解放啊!”


小赵回想起刚才的分享会,虽然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现在自己才意识到,缺少的正是无性吸引者的视角。


大家都理所当然地用有性吸引者的视角讲述,而这让小赵感觉到不适。


分  析


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性解放”,旨在解放我们基于性文化霸权而受到的社会压迫。


而鉴于我们长久以来的传统是性压抑、性羞耻,对于性闭口不谈,“性解放”常常将目光放在“性开放”之上,认为我们应当革除对于性的“封建”思想,敢于直接地谈论性,将性赋予生殖意义之外的更多意义,享受美好的性行为和性体验。


上面场景中的小钱所提出的“今天你高潮了吗?”,无疑是这一思想的体现。我们承认,这是对于推动“性解放”所做出的努力。


但从无性吸引者的视角来看,这句话却包含了这样一个预设——“性高潮”将像之前我们所问的“吃饭”一样,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而追求“性高潮”也被赋予了更高的评价。


这样的预设却显然违背了“性解放”的初衷,也就是消除性霸权、性压迫;事实上,正是自然而然的有性吸引视角,对无性吸引形成了霸权和压迫。


但我们想要强调的是,性解放并不是单向的“开放”,而是消除各个方面的性霸权、性压迫,尊重每个人对于性的态度和选择,而不是从“主流”或者“个人”的视角出发,为其打上“错误”“保守”甚至“封建”的评价。


从这个角度出发,无性吸引者无法感受到性吸引、对性行为无感等想法和态度,本应得到尊重、理解,却常常被质疑“没有遇到合适的”“没有体验过怎么知道”“是一种疾病”“太保守了”等等。


这些来自有性吸引视角的霸权,都是“性解放”应该关注到的。


性解放是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和理解,这其中必然包括无性吸引者。


无性吸引者也需要被看见。


Photo by Alexander Grey on Unsplash


14

怎样判断话题是否合适?


小赵自我认同为无性吸引者,并且已经向其好朋友小吴出柜了,而小吴也非常尊重和理解小赵的自我认同。


一天,在小赵和小吴聊天的过程中,小吴向小赵倾诉起了自己的感情经历。


在聊到和性相关的话题之前,小吴特意向小赵询问:“我可以和你聊和性相关的话题吗?你会觉得不舒服吗?”


小赵对于小吴向自己的确认感到非常温暖,接着回答道:“可以的。我如果感到不舒服,会及时向你提出来。”


小吴便继续向小赵倾诉,在这个过程中,小赵并没有感觉到不舒服。


最终,小吴在与小赵聊天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小赵的安慰,而小赵也在与小吴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被看见和被尊重。


两人都觉得这是一次很棒的对话。


分  析


作为无性吸引者的小赵选择向好朋友小吴出柜,是对于小吴的信任。


小吴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前询问小赵的需求和感受,也是对于小赵的尊重。


每一位无性吸引者在交流中的需求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对于和性有关的话题,有人感到抗拒和排斥,有人不感兴趣但可以倾听,也有人喜欢进行这方面的交谈。


同样地,有人可以接受有关性的玩笑,而有人就觉得这种玩笑是很大的冒犯。


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比较大,我们很难设定统一的标准来建议大家该如何与无性吸引者交流。


与其生搬硬套、凭空想象,大家不如在无性吸引者向我们出柜后,在聊天中真诚地询问其需求和感受,来确保自己不会在无意间冒犯到对方。


相信这样一来,无性吸引伙伴们也会感受到被看见的温暖。


在上面的场景中,小赵与小吴之间的交流,彼此都看见了对方,尊重了对方的需求和表达,也被对方看见、尊重和理解,这对于这段关系的发展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鼓励大家也像小吴一样,如果感到不确定,就真诚地询问无性吸引朋友的需求和感受,既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被看见的温暖,也可以保证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舒服和友好。


Photo by Elevate on Unsplash


15

出柜后还能像原来一样吗?


自我认同为无性吸引者的小赵向好朋友小郑出柜后,小郑表示尊重和理解小赵,但小赵却觉得小郑对待自己的方式和以前很不一样了。


以前,小郑特别喜欢和小赵聊自己的感情经历,也经常和小赵探讨关于性的各种话题;但现在,小郑很少和小赵聊这些了,这让小赵有些失落。


小赵也很喜欢找小郑聊自己的情感问题,比如很难喜欢上一个人,对亲密关系的回避,等等。


小郑以前总是会帮小赵分析,两人一起讨论,可自从小赵向小郑出柜后,小郑就总是对小赵说:“这些问题应该都是因为你的无性吸引吧,这也没什么别的办法嘛。”


小郑对小赵的态度转变,让小赵非常难过。小赵十分怀念两人过去那样的相处方式。


小赵因为信任小郑才对其出柜,怎么就换来了这样的结果呢?


分  析


小郑对于小赵态度的改变,显然远远超出了对于无性吸引者的尊重和理解。


一方面,小郑很可能是从自己对小赵的猜测出发,主观地认为小赵不喜欢和自己交流感情经历、关于性的话题等等。


另一方面,小郑过多地将生活中的问题归咎于小赵无性吸引的自我认同。


虽然小郑的出发点或许并不是要破坏这段关系,但这些举动实际上都让小赵感受到了不被尊重和理解。


在上一个场景中,我们鼓励大家真诚地询问无性吸引朋友的需求和感受。


但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其虽然是一名无性吸引者,但也只是一名无性吸引者。


我们不需要过于小心翼翼,害怕自己说错什么、做错什么冒犯到对方;不需要为其刻意地贴上无性吸引者的标签,将无性吸引视为其生活中很多其实并无关系的问题之原因;不需要对其另眼看待,将关系中的相处模式都整体颠覆。


在这里,我们对这一“界限”可以做一个类比:


如果你的朋友不喜欢吃香菜,那么你并不需要时时想着这件事,时时害怕自己冒犯到对方,而是只需要记住这件事,在和其一起吃饭的时候,向其确认要不要放香菜,并达成共识。


和无性吸引者相处也是类似的。


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对方足够的关注,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如有冒犯,则立刻真诚地去沟通和消解。


简言之,在这段关系中,依然把对方当作其自己、当作朋友去相处就好。


Photo by Joshua Sazon on Unsplash


肆 集体活动


16

“破除性羞耻,享受性生活”?


小张参加了一场关于“性羞耻”的活动。


到活动现场后,小张发现本场活动的标语是“破除性羞耻,享受性生活”。


而在活动过程中,发言者所分享的个人体验都是与“破除性羞耻后能够更好地享受性生活”“如何在性生活中做自己”相关的,也纷纷鼓励大家去尝试追求自我在性生活中的主体性。


小张最近正纠结于自己的性吸引取向认同,并正在逐渐探索无性吸引议题,此时却又质疑自己无法享受性生活,是不是只是因为自己的性羞耻。


分  析


从一般经验出发,无论是在集体活动中,还是在日常对话中,抑或是在各种主题和性相关的文章中,无性吸引人群似乎从来都处于不被看见的状态中。


无性吸引的可见度很低,人们不了解这一议题,从而也无法考虑到无性吸引者的存在。


大家所提倡和鼓励的都是“享受性生活”,而随之而来对于无性吸引者的常常是“性羞耻”“不够性解放”等一些偏负面的描述。


上文的集体活动场景只是笔者个人经验的一种典型表达。


在活动中,无论是其标语“破除性羞耻,享受性生活”,还是发言者对大家的鼓励,其实都是从预设的有性吸引视角出发的,将无法享受性生活部分归咎于“性羞耻”,将享受性生活作为每个人都希望达到的状态。


从无性吸引者的视角出发,这种预设无疑是与其感受相违背的。


无性吸引者对于性吸引和性生活的感受,与性羞耻并无关联,而享受性生活可能也并不是无性吸引者的追求(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无性吸引群体内部的多元化)。


这种活动视角,一方面忽视了无性吸引者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可能伤害到像场景中的小张一样仍然在探索自己性吸引取向的朋友。


当一个人在无性吸引的自我认同中纠结时,在活动中彻底的有性吸引视角可能会成为某种权威,而让其质疑无性吸引的可能性,从而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更加迷茫。


在这里,笔者也反思,在性解放运动中挂在嘴边的性羞耻、性压抑、性开放、享受性生活等标语,甚至是作为疾病的“性冷淡”,都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很多无性吸引者的感受。


而从无性吸引视角的缺失出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Photo by Alexander Grey on Unsplash


17

“让我们从无性吸引者的视角出发”


在“破除性羞耻,享受性生活”的活动结束后,小张带着自己的疑问,去找活动组织者交流。


小张先向活动组织者表达了自己目前纠结的自我认同问题,并由此向活动组织者科普了无性吸引相关的概念。


而这也是活动组织者首次接触到无性吸引的概念。该组织者接受了小张的疑问,也承认自己对无性吸引议题并不了解。


在与小张交流后,该组织者去了解了无性吸引议题的内容,并由此意识到了在“破除性羞耻,享受性生活”活动中所预设的“有性吸引”前提。


于是,该组织者开始思考在以后的相关活动中怎样加入无性吸引者的视角。


分  析


这里的场景承接上文的活动场景,我们从两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从小张的角度出发,其在活动结束后向组织者表达了自己的疑问和感受,这是值得鼓励的行为。


因为这不仅会推动小张更好地进行自我认同的探索,更重要的是,该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活动中传统且强势的有性吸引视角,为活动组织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从活动组织者的角度出发,该组织者在活动中对于无性吸引者的忽视可能并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出于无意。


一直以来无性吸引议题的可见度都非常低,我们很难要求大家都能够意识到无性吸引者的存在,并为此做出改变。


该场景中的活动组织者实际上就并不了解无性吸引议题,但其能够在小张的提议下及时地主动去了解无性吸引议题,并为此在活动中做出改变,加入无性吸引视角,这是非常好的改变。


笔者认为,作为活动组织者,尤其是主题与性相关的活动组织者,出于对无性吸引议题的不了解,其可能常常会在无意中伤害到无性吸引者。


然而,这样的活动本身常常是面向多元化个体的,因此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真诚地希望各位组织者能够更多地了解和性相关的各种议题,包括无性吸引议题,也包括别的多元议题。


如果活动中有参与者提出其感受、质疑或建议,各组织者更需要认真地思考活动的缺失所在,以及怎样做出改变。


让活动参与者都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都能够有所收获,是活动组织者应该追求的一个目标。


Photo by Carlos de Toro @carlosdetoro on Unsplash


18

“很高兴你带来了新视角”


小王自我认同为无性吸引者,并参加了一场关于性的讨论会。


讨论会上,参与者们都从有性吸引者的角度出发,交流着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小王作为在场的无性吸引者,有些害怕与别的参与者发生冲突,但最后小王还是决定从无性吸引的自我认同出发,讲述了自己的生命体验。


别的参与者虽然对无性吸引并不了解,但都认真听了小王的讲述,并感谢其为活动带来了新的视角,为大家带来了新的认识。


小王也为大家的尊重而感到开心和温暖。


分  析


在这里,我们从两个角度出发来分析这场活动。


从作为无性吸引者的小王的角度出发,其行为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小王从无性吸引的自我认同出发去叙述自己的生命体验,其出发点并不在于制造对立,而是试图为活动开拓视角,并想要让更多人看到无性吸引群体的存在,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初衷。


这样的初衷也收获了好的结果,别的参与者的认真对待、尊重和理解,都满足了小王的期待。


但我们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即使像小王这样出于好的初衷而做出举动,也并不一定能保证在活动中收获与初衷相符或者满足期待的结果。


我们无法预测别人的反应,唯一能做的只是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选择;但是,我们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也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


我们虽然认为小王的行为值得鼓励,但并不是说鼓励每一位无性吸引者都选择像小王一样去行动。


是否选择在集体活动中出柜,是否选择分享自己的个人生命体验(甚至是比较私密的经历),是否选择作为很可能是绝对少数的“无性吸引者”来发言,等等这些都是由你来决定的,并没有绝对的好坏。


从上文场景中并非无性吸引者的参与者角度出发,其做法同样是非常好的。


虽然这些参与者从非无性吸引者的视角出发,并不了解无性吸引议题,但其都能够认真对待无性吸引者的分享,能够不带评判地尊重和理解无性吸引者,并将无性吸引议题接纳为新的认识和视角,这是非常难得的。


当然在现实中,我们仍然需要认识到,许多完全不了解无性吸引议题的人,可能很难像场景中的活动参与者一样,完全地理解并接纳无性吸引者。


在这里,我们更多地是想要树立一种更好的在集体活动中对待无性吸引者的态度。


但无论如何,这其中仍然存在底线——


作为活动参与者,在活动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形色各异的人,有着不同的自我认同、经历、价值观等等;但个人生命体验并不代表别人。


我们可能会被自己的认知所限,但不能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去否定别人。我们可以适当地求同存异,但也要有最基本的对人的尊重。


Photo by Jiroe (Matia Rengel) on Unsplash


伍 结语


在最后,我们想要对这篇指南传达的态度做一个总结。


你如果是一名有性吸引者,那么应该怎样更友好地与无性吸引伙伴相处?这是该指南讨论的核心问题。


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家普遍对无性吸引议题不了解,无性吸引群体通常不被看见,何谈被尊重、理解和接受呢?


所以我们认为,第一步永远是要“看见”无性吸引者。


无论是你亲密的伴侣、家人或朋友,还是你身边的同学、同事,抑或是仅与你有一面之缘甚至是擦身而过的陌生人,其都可能是无性吸引者,而其出于个人考虑,可能会选择出柜或不出柜,也可能其自身可能都还没有确定自我认同。


“看见”无性吸引者,就是要意识到无性吸引者存在于身边的可能性,而这并不一定要以确定某个特定的个体是无性吸引者为前提。


第二步是要尊重无性吸引者。


每个人的生命体验不同,自我认同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对于无性吸引议题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也都不同,但最基本的是对人的尊重,对无性吸引者的尊重——不否定无性吸引者的感受和经历,尊重无性吸引者的自我认同和存在价值。


第三步是要理解并接受无性吸引者。


仅仅从个人的、有性吸引的视角出发,是很难理解无性吸引者的。


大家需要的,首先是对于无性吸引议题的基本了解,包括无性吸引的基本定义、分类、相关概念等,从而能够了解无性吸引者会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在相处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了解之后,大家不妨抱着真诚友好的态度与无性吸引者相处,如果有不确定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及时与对方交流,询问其想法。


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无性吸引者也能够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被接受的温暖。


第四步是要关注到每一位无性吸引者的特别。


在了解无性吸引议题,以及了解怎样友好地与无性吸引者相处后,大家仍然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位无性吸引者都是特别的,是不同于定义、不同于刻板印象而特别存在的。


我们无法用同一套标准、同一种方式和不同的无性吸引者相处,而需要关注到每一位无性吸引者的特别,根据其感受,以及我们与对方的特殊关系联结,来确定与对方的具体相处方式。


Photo by Alexander Grey on Unsplash


这篇指南走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在这里,我们感谢每一位为本指南提供素材的伙伴,也感谢每一位阅读这篇指南的伙伴。


最后,我们希望并祝福每一位无性吸引者都能被尊重,被理解,被接受!


END


基础

资料

中文跨性别友善语言指南(2024年)

跨性别生活和友善相处指南

跨性别议题常见概念汇总表


关于推动“无性恋”正名为“无性吸引”的倡议理由书

无性吸引议题常见概念汇总表


无浪漫科普手册

无浪漫议题常见概念汇总表


欢迎扫码联系桢棋 

加入无性吸引议题交流群







Gender Drea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性别梦GenderDream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